​残缺之美,中国传统艺术锦灰堆,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拼贴画”

2025-08-08 19:37 来源:生活常识网 点击:

残缺之美,中国传统艺术锦灰堆,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拼贴画”

中国传统艺术珍品锦灰堆,起于元代,兴盛于清。

锦灰堆描绘的是虫蛀的书迹、破损的书页、青铜器拓片,碑拓,烧焦的画作、残留的法帖,以及撕裂的信笺等古旧面貌。

看起来残破不堪,像是字纸篓被人打翻了,故又名八破图,或打翻字纸篓。

1900年无款〈八破横披〉,设色纸本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

一黑一白,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清人刘熙载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

《吕氏春秋》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与中国艺术讲究的和谐之美不同,抱残守缺的锦灰堆可以算的上是中国绘画艺术上的一朵奇葩。

陈炳昌,1945年作〈喜居陋巷〉(正面),设色绢本

初见锦灰堆时,会让人不禁联想到西方艺术绘画上的拼贴(collage)。

拼贴(collage)一种随性的艺术表达手法,创作者根据自己创意将报纸、杂志、布片或其他材料剪贴在一起,即创作出一件拼贴作品,著名的拼贴作品有:

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在1913-14年创作的拼贴画《头》

法国艺术家亨利·马蒂斯在1952年创作的拼贴画《蓝色裸体II》

与只讲究创意而操作简单的拼贴(collage)相比, 中国传统艺术珍品锦灰堆的绘制过程之繁杂令人叹为观止。

“锦灰堆”的画面布局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乱中有序,既要讲究中国画的疏密聚散、浓淡干湿,且画面中所绘"杂物"应有引用的出处和依据。

更重要的一点是锦灰堆必须是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不可以粘贴拼凑。

因为如此,锦灰堆的绘制者往往是艺术创作集大成者。

既要能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又要能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

除此之外,还必须熟知各种碑拓、还要能篆刻各种印。

刘凌衡,1911年作《八破挂轴》,水墨纸本

郑佐宸1950年所创作的《八破横披》将他描绘的残笺碎纸精心拼凑成一只如意的形状。

朱纬,1903年作《宛若游龙》,设色纸本,

李成仁,1938年作《毁烬残篇》四条屏之一,设色纸本,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无款〈会仙友〉,丝织品,

1885至1900年间无款〈断简残篇〉,设色纸本,

研究八破图长达28年,毕业哈佛的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iner):“许多八破图透过展现传统文化的断章残篇来哀悼过往,但另有一些也充斥着幽默趣味与隐喻讯息。”

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iner)

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iner)极其热爱中国古建筑与绘画,1997年曾筹集1.2亿美元,将安徽休宁县黄村一栋两层楼、四水归堂式的传统徽州建筑“荫余堂”,原封不动的搬到美国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

依照规定,白铃安不能挑选受保护的古民居,只能在尚未被列入任何保护名单的普通古民居中选择。当时,“荫余堂”荒废久已,黄氏后人正打算将其出售,白铃安经过与中国文化、文物、行政部门的沟通,还有黄氏后代的一致同意后,1997年开始了“荫余堂”从中国到美国的“搬迁”工作。

现位于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的荫余堂。

荫余堂的游客。

本文图片引用自美国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2017年白铃安(Nancy Berliner)举办的「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China's 8 Brokens:Puzzles of the Treasured Past)」特展。

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我的这篇分享,欢迎您关注, 收藏, 点赞,转发和留下您的评论。

“轻松聊艺术”—— 用直白的语言为你解读艺术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