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什么时候被加工成传国玉玺的(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做的么)

2025-08-19 22:22 来源:生活常识网 点击:

和氏璧什么时候被加工成传国玉玺的(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做的么)

谣言。和氏璧肯定没被制成传国玉玺。《史记》里也没有这个说法。司马迁是冤枉的,人家可没胡说。

所谓“和氏璧制成玉玺”这事,全都是杜撰的,不仅古人在瞎编,现代人也在瞎编。

两个原因,使这个谣言不攻自破。

一,和氏璧与传国玉玺根本不是同一颜色。

有人说《史记》里记载和氏璧这个那个——瞎编的。《史记》里对和氏璧的描写并不详细,只提过这个名。

至于什么“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云云,你仔细看《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里,没这句话。也是后人瞎编的。然后,无数人传谣,一个写出来了另一个就抄袭,谁都没看过原文。你想,这堆只会抄袭的家伙能得出什么正确结论?

从真实角度讲,简单说,和氏璧是白的,玉玺是绿的。

因为我国古代的玉文化,瞧不起其他颜色的玉。今天你看出土的春秋战国玉件,并无他色。

《礼记·聘义》里说:君子比德于玉焉……气如白虹,天也。

白玉,能代表天,合“五德”之说。而在秦始皇那时候,正是邹衍“五德始终说”鼎盛的时候,玉璧如果不是白的,根本没人看得上。

更何况,那个记载和氏璧故事的《韩非子》里,在《解老》里说得也很清楚:「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没颜色,那不就是白的吗?

玉玺是绿的。《晋书·舆服志》、《玉玺谱》等记载玉玺“色绿如蓝”。玉玺失踪得比较晚,很多人都看过玉玺实物。

和氏璧与玉玺,根本就不是一个颜色。

二,《史记》没有任何“传国玉玺”的记载,连“玉玺”这个词都没出现过。

《史记》里提到“玺”都不是玉的,那时候的玺,是金玺。

“传国玺”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里,是王莽篡汉的时候,给天子玺取了这么个名字。

“玉玺”一词,则要到《后汉书》才出现。

《史记》的原文就是这样。

司马迁只是通过玺的效用将之称为王玺、皇帝玺或天子玺。而秦始皇平灭六国后,曾与群臣商议帝号,商议郡县制和文字统一,这些在《史记》里都有记载。如果秦始皇拿和氏璧制玉玺,这么大的事,《史记》还能漏掉?

《史记》里根本什么都没提。

这件事坏菜坏在哪呢?后世之人写的注,误导了太多人。——注释,那玩意它不是原文啊。

问题出在南北朝时。有个家伙叫崔浩,他给玉玺写注,其实就是造谣。写什么呢?“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

这是欺负西汉那堆皇帝没法从地里爬起来呀。整个西汉,哪个皇帝听过“传国玺”这个词?看过这玩意什么样啊?《汉书》里一笔都没记载的事,这个崔浩就敢胡说。

有崔浩开创造谣的先河,到了唐代,也就是时隔800年以后,这个人叫张守节,就在《史记》原文上动刀了。

他给补了一句“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个做法可坑死人了。因为张守节写的东西叫《史记正义》,他篡改原文,不仅没“正”,还给搞歪了。后世无数人拿他杜撰的话当原文,信了他的邪,稀里哗啦往坑里掉。张守节,整个一千古罪人。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有了这个千古罪人张守节篡改《史记》原文,后边的谣言就拦不住了。

信,或者不信一件事,是无数人的自由,也是自我肯定或者自我否定的一种表达,比如楼主不信和氏璧的故事,并大声喧哗,意思就是其他相信和氏璧的人都是傻帽,反过来,有相信和氏璧故事的人大声喧哗,意思就是楼主是傻帽,结果争来争去,都是皮毛,和氏璧故事的精髓是蔺相如所表达的智商和情商,一块玉不能延续中华文明,但是一种智慧和情感能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