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2025-04-29 03:01 来源:生活常识网 点击:

也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我认为,讨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何取得成功?中国的这一转轨何以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增长?这一历时四十多年的转轨何以从未发生资本主义国家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单纯从一般经济学理论的话语体系是难以提供全面解释的,从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看起来也难以提供对称性解答。

首先需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其次,还需要以正确的方式解答问题。

不能把中国在上个世纪末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中国的转轨涉及到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社会试验,因此,必须从人性、人类生存处境、制度变迁、发展的奥秘、价值理念、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市场与国家的作用及作用方式、市场活力与秩序等等诸多因素出发,才能予以阐明和澄清,这些都远远超出一般经济学的理论视野和解释框架。

一篇千字文是不可能说清楚这些问题的,但是,此处仅仅选择几个方面略做说明。

比如,为什么渐渐式的转型能够成功?为什么采取“休克式疗法”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型普遍失败了?这个问题远不是单纯经济体制的转型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涉及到国家、制度和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深刻的内在关系。大量转轨文献表明,无论我们从哪种僵硬的计划体制出发,无论我们从何种制度体系出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提供的盲目的、简单化的和粗暴的推倒重来的做法,事实上都为所在国造成灾难性的制度真空、社会失序、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国家财富被极少数人掠夺等等一系列后果。仅仅这一制度转型方式的问题就涉及到价值学说、制度变迁的规律、发展观和发展经济学、对于革命和改革的经济学重估、刚性经济结构的解构和重构规律、价值引领与可控的经济转型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一般经济学理论框架能够容纳下的问题解答模式吗?

比如,为什么中国的转型一直伴随着持续的经济增长?这个问题甚至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范畴所能解答的。从刚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一种开放包容性的体制,从一种指令性分配体制向分散的充满活力和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的转型,几乎在改革的每个阶段都涉及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的之间的平衡和权衡,涉及到避免陷入“一放就乱”和“一抓就死”的难局,涉及到从一种由几十年计划经济塑造了的人格特点向适应竞争和市场的新一代人格特点的转型,涉及到一般人类学习和性格再造的社会学心理学规律,涉及到试错、纠错及模式推广的认识论问题、涉及到制度领域重新结构化规律,这些显然也不是现有一般经济学理论框架所能回答的,它涉及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再比如,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按照我的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宏观层面而言,从改革的发动者来讲,几乎从来就是按照辩证施策的行动逻辑展开的,它保证了我们的转型没有陷入任何极端,在方向目标的引领下,始终充满着中国智慧,这个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现有经济学理论框架能够容纳下的问题。现有经济学理论很多还束缚于非此即彼的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语境下不能自拔,何以解释充满了中国智慧和社会治理观念的经济体制转型?

20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