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之王北野武:一个被寄予日本希望的老流氓

2025-05-11 19:01 来源:生活常识网 点击:

毒舌之王北野武:一个被寄予日本希望的老流氓

出轨、暴打记者、调侃政治家、嘲讽本国奥运会,每一件事拎出来都堪称“污点”。

车祸面瘫、政治不正确、72岁高龄净身出户,放在别人身上,早就断送无数次演艺生涯。

作风离经叛道,但人气却居高不下的老流氓,全日本只有这么一个人----北野武

北野武,日本著名顶级段子手,导演界的泥石流,号称日本“毒舌之王”,即使半边脸面瘫,也挡不住他狂烈的吐槽。北野武最新的出圈事迹,当然是炮轰东京奥运会:


“把钱还我,丢死人了,以后都不敢出国了...这种东西根本不需要导演吧,过几年再看就知道日本有多蠢了”此话一出,北野武连夜登上各国的新闻头条和国内的微博热搜。

不过相比他以往的毒舌战役,这番话的杀伤力根本不算什么。

北野武著名的战役包括:

痛骂东京电视台,把电视台老板骂到没脾气;

痛骂政府,让领导人必须对历史遗留问题公开道歉;

痛骂手握政权的男性,痛骂他们操控政权,挤压女性领导人;

痛骂日本传统文化,说“侘寂”“物哀”“切腹”文化统统理解为无能。。。

有时候狠起来,北野武连自己都骂,导致制片人不得不哀求他,如果再这样骂下去,电影都要卖不出去了。


2019年,72岁的北野武和妻子离婚的消息,再次霸占了日本各大电视台,他把200亿日(约13亿人民币)巨额财产送给妻子,自己净身出户。但后来朋友没了,情人也跑了。出轨半生,归来人财两空的凄凉处境下,北野武发出这样的一段自嘲:“今年真实没啥好事,不知道怎么搞得,我的钱都没了,钱没了朋友都联系不上了。。。曝光后情妇也没有了,早知道这么难,还不如和前妻在一起。”


平时的他,说话直白,语言风格辛辣搞笑,不时还会尖锐地指摘时弊。被誉为日本娱乐界的“重镇”和“大嘴毒舌”。北野武毒舌嘴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在日本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容忍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老流氓呢?

这恰恰是因为,北野武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毒舌。

用毒舌戳破国王的新衣

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了两颗原子弹,两年后,北野武在这片遍地狼藉的过度出生,这个时候的日本,旧秩序已经崩溃,新秩序尚未建立,于是出生贫民窟的北野武,从小以一种极度生猛粗粝的方式野蛮生长。他的母亲相信,教育能够斩断贫穷,他却偏偏打架偷钱,被当时日本最好的大学之一明治大学开除。母亲希望他日后做正经工作出人头地,他却摇身一变变成了大人口中不正经的“漫才艺人”(相当于中国的对口相声),而北野武的第一份职业,正是一名漫才师。

北野武和他当时的搭档兼子清,几乎可以算是日本版的郭德纲和于谦,北野武负债吐槽,兼子清负债装傻。他们冒犯老人,调侃黑帮,频频抖出各种下流的荤段子,荒腔走板,百无禁忌,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北野武甚至因为当众露屁股而被电视台封杀。

为什么如此出格,或许我们能从北野武的书中找到答案。在《北野武的深夜物语》中,他这么写道:“日本是一个忌讳提瞎子,但并不致力于打造一个适合盲人生活的社会的国度。所以,问题在于歧视者的心态,只检讨言辞本身未免太奇怪。”

在日本,人们不能称乞丐为乞丐,而是必须叫他们“街友”。然而“街友”的称呼并没有改善乞丐们的生存状态,反而是遮蔽和美化了他们的生存处境。

在北野武的眼里,现代文明,很多时候都是虚伪的路障。虚伪,是在皇帝明明没有穿衣服的时候,所有人仍然高声颂扬新衣的华丽,而北野武要做的,就是当那个嘲笑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在70年代,正是凭借这种生猛的风格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北野武和兼子清的漫才组合Two Beat红透了整个日本,而在随后的几十年,北野武在毒舌路上越闯越勇,针砭时弊,口无遮拦,对所有社会议题都要发表一同言论的北野武,并不是字字精准,句句箴言,相反很多时候北野武打的是醉拳、乱拳:

嘲讽水球运动根本没人看;

对LGBT群体阴阳怪气;

调侃羽生结弦是GAY;

在各种敏感问题口无遮拦,换做是别人,估计早就发表几十次退圈声明了,但大众对北野武总是格外宽容,

因为北野武的毒舌,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表演:


他用极端的发言和激进的措辞,不断刺激着每个人的大脑皮层。与其说北野武是在严肃地发表他正经的看法,不如说他更是在制造出一些动静和声响,来引起大众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在《北野武的深夜物语》这本书的扉页上,就写着格外醒目的一行话:“如读者无法理解这些恶言背后的含义,开不起玩笑,或者容易动怒,建议立刻停止阅读。”这段话,正是对北野武这些出格行为的某种注释,看似不正经的北野武,却是最热衷于公共事务,最为日本未来操心的人之一。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在某个保险公司对社会做的投票调查“把国家交给谁最放心”中,北野武竟然超越了一票政客,是投票最高的一位。

坂本龙一曾说:“北野武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之一,他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总统,只要我们的社会愿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