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代的帝王年表(一)
中国上古时代的帝王年表(一)
上古时代,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也称上古时期,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而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
那么在上古时代有哪些皇帝?他们有哪些贡献?
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中国上古时期的帝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代”;或称“远古时代”、“古国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
一、远古神话时代
1.天皇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首位君主,为三皇之一,也是五龙之长。他本是古越族人,姓望,名获,字文生,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
根据文献记载,天皇氏共有兄弟十二人(一说十三人)。他们外形特殊,头上有龙角,骧首鳞身。天皇氏兄弟中,有一人发明了数字和干支纪年法,因此被推举为皇。其他兄弟各带领部众占据一方,立国为王。
天皇氏继承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氏,在浙江良渚一带建都治理天下。他崇尚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深得人心。为使百姓识时务,天皇氏与兄弟共同创造了干支纪年法,用十天干纪年,十二地支纪月,从此人民方知时间变化。
在天皇氏统治三万六千年后,传说他终于飞升成仙,白日登天。道教认为他成为三皇之一的天宝君。天皇氏让位给地皇氏治理天下后,各自带领部族迁徙四方。这就是“五龙治天下”的说法的由来。
天皇氏开创的干支纪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黄帝时代,干支的名称被进一步简化。虽历经变化,但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时序纪年法,应用于历法、术数、计时等方方面面,展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天皇氏作为远古传说中的君主,其治世积极进取,创造干支纪年等成就,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飞升成仙的传说,也丰富了中国神话体系。传说伏羲等人是其后裔。
2.地皇氏,简称“地皇”(生卒年月不详),世称“前地皇”,中国上古神话人物。
简要介绍: 在中国远古神话时代,“皇”的原始意义是神祇,“氏”的原始意义也是神祇。不过把氏加在皇的神祇后面,就是上古升斗小民们对法力无边的天神更加崇拜的一种尊称了。天地立,三皇为最,盖“三皇”称谓仅是一种传说,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
中天皇世代传世数万年之后是中地皇君。「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路史》引《遁甲开山图》)。地皇时期,给三光正式命名为日、月、星。地皇根据三辰发明了历法。「地铿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语出《历代神仙通鉴》)给三光命名为日月星之后,继续把日照时间命名为昼,把月照时间命名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以十二地支为计算十二月为一岁。就这样地皇发明了最早的历法。三辰历法的发明是极其伟大的,后世历法基本沿用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的定式。 徐整《三五历纪》载:天皇、地皇、人皇;经过世代相传,中国民间神话后来又把三皇都具体为一个古代帝王,“天皇氏”是由天皇引伸而来。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这三皇在位有多长时间已无法考证,中国神话学家们之所以选择“天、地、人”这种三才立世说,只是说明了岁月的漫长。
姓氏渊源: 地皇氏”、“姓岳,名鉴,字子元”、“号文悦”,这些号、名、姓,都是仓颉发明汉字以后,人们用汉字追名那位先王的结果。三皇时代无书契,这一点,文献有记载,如《尚书纬》:“三皇无文字。所以,地皇氏“姓岳,名鉴,字子元”的记载存在问题。
3.人皇氏:简称“人皇”,是中国历史人物。在远古时代,“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 ;氏,用来称呼帝王贵族等。盘古后裔中,三皇是最早的三位神祇,也许“三皇”称谓仅是一种传说,但是,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天皇氏是地皇氏之父,人皇氏之祖父。《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传说人皇氏是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古代中国部落首领,古越族,前6084——前4724年在位,据说定都在良渚古城(今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徐整《三五历纪》载:天皇、地皇、人皇;中国民间神话后来又把三皇都具体为一个古代部落首领。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人皇氏的具体人物太多了,这在后世所作的文献里,增补了众多位上古部落首领赋与人皇称号,形成了新“三皇”的诞生。
注:以上的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以及盘古、后羿等皆为神话传说小说人物,并无相关史料记载。
二、旧石器时代(三皇时期)
1.有巢氏,又称“大巢氏”或“巢皇”,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关于有巢氏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据《庄子·盗跖》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另据《韩非子·五蠧》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秦汉以后,关于有巢氏的记载层出不穷,并不断延伸和扩展,逐渐演化为“三皇”之首。北宋李昉《太平御览·皇王部四》载:“有巢氏已降至黄帝,为三皇,号中古”。南宋郑樵《通志·三皇世谱》载:“有巢氏,谓之始君,教民巢居”,并将燧人氏视为有巢氏之子,伏羲氏和女娲氏视为有巢氏之孙。
有巢氏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一个延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氏族部落。有巢氏的贡献在于教会族人隔空建屋、袭叶为衣、食果为粮、发明土葬、族外通婚等。这些发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发明和创造的。
2.燧人氏时代(约前1.5万年—前7724年)
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太平御览》
中国文明发祥于昆仑丘,燧人氏在昆仑山(今甘肃合黎山、龙首山,《山海经》载昆仑山在此)立天表,作为天齐,确立天北极,由兹氏雷泽氏(时居龙首山、山丹河),创制结绳纪历的《河图》、《洛书》,为北斗九星悬朗时代,依章动岁差计算创制于公元前1.48—1.47万年间。
燧人氏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仑山,古羌戎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在公元前二万八千年至一万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最冷期,原在青藏高原游牧渔猎的古羌戎族从昆仑山下移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游牧于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龙首山(又名群玉山)至天祝、古浪之间。
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间,中国河套地区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8200年间。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yǎn)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盘瓠(hù)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ruò)氏也都在这一带化育。
燧人氏又名燧家氏,遂明国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人,五氏之一。燧人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人工取火、用火、从渔猎游牧走向半农半牧的前期时代的氏族,开创了史前火文明。其代表氏族是弇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燧人氏不仅用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fú)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根据《河图》、《洛书》制定以右枢(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星象历,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
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史称炎帝为连山氏,即指燧人氏原住祁连山。古昆仑山又名方山,日月山,即观测日月之山,昆仑山上立天柱以观天故名柱州。这里的天文世家又名魁隗(wěi)氏.这个庞大的氏族以后一直延伸到河南的大隗山(具茨山)一带。兖州,即其裔族在中原的聚集地。
历史大事件:
① “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②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 以明天道,始为山川 百物命名。燧人氏在昆仑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 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 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 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 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由天道生地 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 明,人乃文明。
③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④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为风,氏为昊。距今约二万六 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⑤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⑥发明《河图》(柯约耶劳创)、《洛书》(柯诺耶劳创),星象 历,创造人类早期符号文字。(注:有些是后世托古之作品《河 图》、《洛书》也都不是他发明的,有的是后人为了尊崇他。)
⑦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⑧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⑨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⑩ 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3.华胥氏,也称华胥,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
华胥逝世后,卜葬故里孟岩,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4.伏羲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位部落首领,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伏羲氏是八卦、文字、医药、琴瑟等的发明者,教人结网、渔猎、嫁娶,创立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或“文皇”。伏羲氏还与女娲氏为兄妹或夫妻,共同补天造人,拯救了天地之灾,被认为是所有人类的祖先。伏羲氏是三皇之一,位居东方,以木德而治天下。
伏羲氏的发现与发明: 伏羲氏居住在河套附近的陈国(今河南淮阳),以打猎为生。有一次,他在观察天象和地理时,发现了一种名为燧木的树木,这种树木有特殊的性质,能够在云雾中自然发火。他顿悟了火的奥秘,遂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他还发现了用石块相击可以擦出火花的方法。他把这些方法教给了周围的人,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火。
伏羲氏利用火的力量,开始了一系列的创造活动。他观察鸟兽之文和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符号系统,也是易学的基础。伏羲氏根据八卦演变出六十四卦,并创造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为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伏羲氏还教民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他利用网罟捕鱼猎兽,增加了食物来源,并教会了人们如何驯养和畜牧动物。他还制定了嫁娶制度,以俪皮(鹿皮)为礼,规范了男女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伏羲氏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关注人类的精神和文化。他尝百药而制九针,开创了医药学和针灸学,并被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他还创造了琴瑟等乐器,并作《驾辩》之曲,开启了音乐艺术的源头。
5.女娲氏也姓风,同样蛇身人首,传说是伏羲之妹。女娲继承伏羲的制度当了女皇,处三皇第二位。《春秋世谱》上记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伏羲之妹。"《山海经》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变。"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说"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可以说女娲氏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华夏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正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所以女娲氏又是古代传说中第一位治理天地的女神。
当盘古开天后,《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娱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所以女娲氏又是创造人类的第一位生育女神、始祖母神。
她不但创造了人类,还与伏羲兄妹结合成了夫妻,抟黄土作人分为男女配对成双,并教他们"造人"方法,人因而有了生育功能而可"自力更生",传种接代,繁衍不息,所以女娲氏又是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位婚姻家庭女神、送子娘娘。
《太平御览》记载∶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才用黄土和水,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一个的人,所以女娲氏又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女神。
在史料记载中伏羲作三十五弦之瑟,《礼记·明堂位》日"女娲之笙簧",《世本·作篇》曰"女娲作笙簧",所以女娲在音乐上也与伏羲相得益彰,女娲氏又是艺术女神、文化女神。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应当说她也是青铜冶铸业的始祖,五金有青黄赤白黑五色,皆来自矿石原料,需要用火的锻炼才能成材,女娲氏又是工业产业的创始女神。
伏羲女娲手持的"矩"与"规",能够丈量天地,测绘直圆,也可以说是建筑业的祖师爷。
现在每年二月,人们还在各地建立的女娲庙或在郊外筑坛,用猪、牛、羊三牲齐备的"太牢"之礼祭祀她,而且祭祀礼典非常隆重。
当然以上这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等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那问题来了,女娲是真实存在的吗?
不过在历史上女娲确实存在,她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出生在凤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女娲16岁时,与伏羲结成了夫妻,先后养育了四个儿子。女娲53岁时伏羲去世,她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与汝阳,帝号女皇。
女娲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但女娲真正让后人铭记的,并非历史形象,而是神话形象。
6.太昊(公元前4354—公元前4239年在位),是东夷部族与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也是东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为春皇。汉朝后有时与楚帛书创世神伏羲氏合并。
太昊生活在约公元前4354年至公元前4239年间,他在位期间被认为是115年。太昊在位期间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和发明,包括制定八卦、发明文字、定婚嫁礼法以及传授畜牧之法等。他还以龙为图腾,被称为龙师,并以龙命名官职。
太昊的活动地域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及其周围地区。在他的领导下,伏羲女娲政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范围包括了整个中国的北方和东部。太昊还进行了农田改革,推广了灌溉技术,并改进了大风雨表,使之不易损坏。此外,他还发明了草编织物蓑衣,以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太昊有一位妻子是五世的女娲氏女子,他与她生了四子,分别是重、该、修和熙。这四位儿子都在太昊的治理下得到重用。太昊去世后,被安葬于淮阳太昊陵。
太昊的名字在不同文献中有多种写法和解释,但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他与伏羲不是同一人。根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录,伏羲在上古时代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先始之一,并与女娲共同被尊奉为人类的始祖。太昊则是另一个上古时期的伟大先古帝王,被称为太昊神帝,他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也是三皇之一。虽然太昊有时会被后人误认为是伏羲,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称号或者因为后来的文献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无意地将两者合并在一起。实际上,伏羲和太昊在古代文献中是分别出现的,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在历史上是同一人。
7.少典,有熊氏,是华夏民族先祖之一,是华胥氏之孙,伏羲之子,是炎帝、黄帝之父。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
少典,又称有熊氏,是上古时期有蟜氏部落首领。初封于有熊国,位置也就是如今河南郑州附近,所以少典为有熊国君主。
有熊国始于少典,传至黄帝,后来黄帝打败蚩尤与炎帝,成为了华夏人文始祖。
黄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定都有熊,后迁都涿鹿古城。
少典有两位妻子,分别是长妃女登和次妃附宝。女登就是炎帝的母亲,附宝则是黄帝的母亲。
少典和长妃女登成亲后,有一天,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出现。女登因此怀孕,后来就生了炎帝。
据传,炎帝生下来不久就能说话、行走,不仅如此,他还懂得很多种植方面的知识。
不过由于他长得不俊美,牛首人身,脾气又暴,所以少典不太喜爱他,于是就把女登和他养在姜水河畔。
由于炎帝是在姜水长大,所以炎帝就以姜为姓。
而少典的次妃附宝,在怀孕之时,也非常神奇。
有一天,附宝去郊外游玩,不巧的是,这天,却忽遇大雨,同时还伴有雷电。
当时附宝觉得有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而后又绕北斗而去。
就这样,没多久,附宝感而有孕,后生下黄帝,黄帝长得相貌堂堂,“河目龙颜”,同时又性情和善,所以深得少典的喜爱,
少典就把附宝和他养在姬水河边。
由于黄帝是在姬水长大,所以就以姬为姓。
炎帝长大之后,勇武过人,并成为了以牛为图腾的部落首领。
黄帝长大以后,很受部落人民的爱戴,并成了有熊国的国君,之后他带领人民发展农牧业生产,不仅教百姓种植,而且还带领大家驯养猪,牛、羊等动物。在他的治理下,有熊国很快就富足强盛了起来。
周围的一些小部落见状,纷纷来前来。使得黄帝的部落渐渐的就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
而在当时,除了炎帝、黄帝两大部落外,还有一支强大的部族,就是蚩尤的“九黎”部族。蚩尤,有81个兄弟,个个能征善战,后来蚩尤和炎帝相战,炎帝不敌。
而后炎帝和黄帝联合共战蚩尤,最终将蚩尤打败,黄帝战败蚩尤后,长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纷纷归顺黄帝,后来黄帝便在釜山大会天下诸侯,期间,黄帝被推尊为首领,之后黄帝又制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图腾旗帜,这个图腾旗帜就是“龙”,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也正是因为如此。
8.神农氏,亦称神农,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
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
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传说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古籍中关于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如下: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乔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很明显,少典、有乔都应为古国名或部落名。
又司马贞作《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所以跟黄帝大战的那个炎帝不是我们引为圣人的那个炎帝,而应为榆罔。
又很多人说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尸子》。《尸子》:“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这里要说明一下,按《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是一个部落,它的首位领袖不是“炎黄”中的炎帝。《尸子》中说的七十世应该是整个神农氏共传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纪》不一样。
由于上古时的记载缺乏详尽的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所以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目前还没定论。
-
- 皇帝的一生——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的传奇帝王
-
2025-08-22 23:28:53
-
-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
2025-08-22 23:27:41
-
- 汉文帝:治世明君的仁政华章
-
2025-08-22 23:26:46
-
- 詹姆斯·迪恩:以死亡造就传奇的暗夜反叛者,“垮掉一代”的象征
-
2025-08-22 23:25:16
-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2025-08-19 02:51:32
-
- 0000年是什么时候
-
2025-06-16 16: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