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生存指南——如何在战乱中起家

2025-08-09 09:08 来源:生活常识网 点击:

汉末三国生存指南——如何在战乱中起家

作为中国历史最热IP,三国一直是历史架空穿越小说的钟爱之选,主角往往都是到了三国之后就开始大肆招揽人才,一展胸中宏图大业,但事实上,三国时期的生存环境并没有那么容易。

本篇,笔者就来做一个三国穿越指南。

想要发家,肯定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穿越节点

首先,虽然是三国穿越指南,但是按照男主穿越的思路,肯定是穿越到了东汉末年,如果真的是三国时期,那也就没啥奔头了。

其次,在东汉末年,也尽可能在三足鼎立之前穿越,否则三足鼎立,基本就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再次,如果真的是要去争夺天下或者想要成为魏蜀吴元老,笔者这边建议,黄巾起义前就要就位了。

所以,时间大概就是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就要就位了,毕竟还要准备一段时间,等到第二年黄巾起义爆发才能趁机立军功,出人头地。

而且,最关键的是,参考刘备,典型的黄巾起义草根崛起的主角模板,最终也不过是个安喜县尉。县尉这个官,主管军事,缉拿盗贼,说白了就是地方驻军长官+公安局局长。说白了也是个小官,如果没有关张和汉室宗亲的身份加上主角模板,刘备的开局属于地狱难度。

作为穿越者,肯定要打下更好的基础,这时候就需要地利、人和来帮助。

地利——穿越位置

东汉行政区域划分一共十三州,分别是幽州,冀州,并州,兖州,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益州,交州。

如果想要参与黄巾平乱赚取政治资本,那首先要排除凉州、益州和交州。益州和交州太远了,参与不到黄巾起义,凉州本身地方就乱,关西羌胡叛乱,关东董卓一家独大。

接下来要排除的是并州,那个时候并州也是自顾不暇。鲜卑人已经快打过长城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黄巾平乱的时候,吕布、张辽、高顺这些并州将领没有参战。

黄巾之乱本身波及到了八个州,黄巾军冀州发家,是大本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七州二十八郡发生战事,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这五个州受害最严重。

所以说冀州,我们肯定不能够选,毕竟我们的穿越剧本是在黄巾之乱,赚取足够的政治资本,而不是演出一版汉末的“敌后武工队”。

除掉冀州,青州和徐州算得上是黄巾军的二号大本营,荆州受迫害非常严重(南阳,作为光武帝刘秀的故乡,被打废了)。同样不能选择。

同样的道理,司隶、兖州、豫州都算得上天子脚下,这种地方祖上没有个三公九卿说话都不敢大声说。其实这样我们的可选项就比较少了。

要么和刘备一样,选择幽州开局,毕竟幽州地处边关,民风剽悍,能够迅速地拉起一支部队。

要么和孙坚一样,选择扬州发家,扬州之地同样民风彪悍,但是地方豪强多,得家里有钱才行,光靠嘴忽悠也不行。

人和——选择出身

不难发现,之所以我们选择位置的时候畏首畏尾,是因为汉末的阶级固化十分严重。如果仅仅是作为普通人发家,家里连钱都没有,只能选择刘备的剧本在幽州发家。而刘备能发家,最起码人家还有一层汉室宗亲的身份在。

可以说,出身的桎梏决定了一个人在汉末到底有多大的声音。

这也其实是本文笔者真实想要讲的,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的核心是知识垄断,换言之就是,只有世家有书读,关于知识垄断,我们下一篇单独聊。

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所谓的寒门子弟,至少都是地方豪强或者没落的世家,真正的寒门子弟,满打满算就两个,河东法外狂徒关长生,陈留法外狂徒典韦。

关二爷可以说是汉末三国唯一一个草根出身的人物,杀人犯法,背井离乡,一生只读春秋,大概是只有《春秋》看得懂,因为汉朝以“治春秋”为读书人主业。大概就是关二爷上过学堂,还有个字云长。

典韦干脆在史书上,连个表字都没有,就是一个游侠(街溜子),为朋友出头杀了人,直接跑到山里去了。连关羽都不如,关羽是跑路了,他是直接藏在山里,由此可见典韦家里更惨。

剩下所谓的草根,张飞、孙坚、许褚是典型的地方豪强,郭嘉是没落的世家,邓艾虽然过得惨,但邓艾也是南阳邓氏(光武帝时期的国之柱石邓禹,而且还是刘秀的乡党)的旁支。

有的朋友要说了,赵云难道不是寒门吗?赵云不光是地方豪强,可能还是不一般的豪强。

根据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云别传》记载,赵云的出场可不一般。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时代背景是,赵云被推举成为本郡(常山郡)的义军老大,当时袁绍在冀州一家独大,号称冀州牧,赵云领兵投奔公孙瓒了。各位细品,赵家在真定县肯定是个说一不二的家族,不然干不出来这么大的事。

归根结底,穿越到三国,想干出一番大事,就一句话,投个好胎吧。说一千道一万,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