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论语笔记47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025-04-25 18:12 来源:生活常识网 点击:

天天论语笔记47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我们在《为政》篇里专题谈过“诗”,这里对《诗》的背景就不多讲了。孔子很喜欢诗,在我的想象中孔子应该是那种仙风道骨,很有诗人气质的形象。他身材长硕,头盘发髻,毫发不乱。迎风站立黄河岸边,任朔风吹拂着他的长衫,左手缕着浓密的山羊胡,右手指着滔滔的黄河水。喟然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他经常梦见周公,我则经常梦见孔子。

《关雎》是《周南》中的一篇。“周南”是周公姬旦的封地的南面,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以涉及婚姻、爱情、礼俗居多。《召南》指自陕以西的南方诸侯国之地。武王得天下,封姬奭(shi)于召地,今陕西,称召公或召伯。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制,自陕而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召南》多为婚姻嫁娶、思妇征夫、劳动打猎等内容。《阳货》中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可见孔子对《周南》、《召南》的喜好和重视。也体现了孔子一向以周公为道德标准。

相信大家都知道《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吧。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的全文。

《诗经·周南·关雎》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睢》是传播最广,知道的人最多的一首诗。现在谈《关雎》就是找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关雎》。写一个君子“追求”淑女,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有专家说这首诗歌是讲的周文王与太姒的故事。也不知道他这大胆的结论是怎么想出来的。或者说他当年就在河边小树林里偷看美女洗澡。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但孔子直接评价的作品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孔子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与哀愁”,孔子却从中看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过分,恰到好处。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孔子在说到丧礼的时候也是强调“哀”的度。我们在对待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中庸”思想修炼出那个“度”。中国成语中“乐极生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在讲违背“中庸”思想导致的“变化”。

古之儒者重夫妇之德。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论语》中《子罕》和《卫灵公》中两次记录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关雎》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儒者觉得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这就是孔子的男女之间应有之礼。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

道客村曰:

乐而不淫君子德,哀而不伤中庸节;

饮食男女天之道,不可放纵不可克。

【注释】

(9)《关睢》:睢,jū。是《诗经·周南》的第一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

(10)淫:原本为浸水过度。一般解释为放荡,这种字面解释是错误的。本处应理解为本意“过度、过分”。

【译文】

3.20 孔子说:“《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哀愁而不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