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70周年背后的故事

2025-05-12 16:06 来源:生活常识网 点击:

海军70周年背后的故事

2019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70岁生日。

70年里,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

浪花一次次重复地拍打在海滩上,

但守卫广阔海疆的人民海军却经历了沧桑巨变。

初创时期,海军装备以接收国民党,

老旧舰艇和缴获的舰艇为主,可谓白手起家。

一个心酸的故事曾被后人多次提及。

首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到刘公岛进行设防考察,

竟找不到一艘舰艇,最后只能坐渔船上岛。

渔民问“你是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啊?”

这是时代烙在那一辈海军初创者心头的伤疤,

既让人唏嘘,又催人奋进。

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举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2艘舰艇、39架战机,

分别编为6个群、10个梯队接受检阅,

航母“辽宁舰”在阅舰式中压轴出场,

除了铭记光荣军史、展示强军成就外,

阅舰式还是海军这一国际性军种特有的海上礼仪活动,

肩负军事外交、军营开放等多方面内容。

与2018年南海大阅兵的48艘舰艇、76架战机相比,

庆典式阅兵不同于实战化训练阅兵,

从阅兵编组方式上,

南海阅兵按远海作战、航母打击等作战任务编组,

青岛阅兵则按不同艇机类型编组,

南海更贴近动态战训,青岛则侧重集中展示。

历史不会忘记,

人民海军成立前的109年间,

中国遭外敌从海上入侵470多次,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

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夙愿。

从白马庙只有13人加3辆美式吉普,到远航亚丁湾的31批护航编队,

70年风雨荏苒,人民海军从港湾走向深蓝,

国产航母、055型万吨驱逐舰下水,

歼-15舰载战斗机批量交付,

新型战斗机、预警机整建制改装,

新型导弹、鱼雷实现战斗部署,

武器装备快速迭代更新,

航母舰载机一次次演绎“刀尖上的舞蹈”,

航母编队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驻吉布提保障基地成立,

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人民海军逐步发展成为,

五大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战略性军种。

国际上把近岸防御型海军称为“黄水”海军,

把近海游弋的海军称为“绿水”海军,

而把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称为“蓝水”海军,

拥抱深蓝是世界各国海军的梦想,

如今人民海军挺进深蓝早已习以为常。

舰载航空兵选拔训练机制已见成效,

舰载机飞行员由岸基跨越到海基,

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具备夜间着舰能力的国家,

航母舰载机一次次演绎“刀尖上的舞蹈”,

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也已加入航母编队,

航母编队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历史告诉我们,

强于天下者必强于海,

弱于天下者必弱于海,

海权是影响大国,

兴衰沉浮的重要因素。

1953年,毛泽东登长江舰洛阳舰视察,

题词“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后来,人们在纸篓发现一个废弃纸团,

几乎一样的内容,只是少了“一定”二字。

当时,人民海军的战舰数量少、吨位小,

两艘新式的鱼雷快艇都是大宝贝,

都拿出来给毛泽东展示。

如今已今非昔比,

2018年,中国新下水的军舰总吨位20万吨,

相当于意大利海军全军,

2019年在建的军舰总吨位30万吨,

相当于法国海军全军,

中国海军一年下水一个舰队,

一年装备一个舰队,

一年又开工一个舰队。

中国海军正经历从质到量的飞跃期,

装备从平台对抗转为体系对抗。

建军36年后,中国海军才第一次走出国门,

如今,中国海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随着远海行动能力的提升,

与外军的联演联训已成为中国海军的“日常”。

在国际舞台上践行责任的中国海军,

成为展示中国国家和军队形象的重要窗口。

31批护航编队一次次沿着郑和船队的古老航线往返亚丁湾,

“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

11年来,这条以汉英两种语言轮流播发的通告,

在亚丁湾海域从未间断,

已然成为中外商船的“平安之音”。

中国海军在也门执行撤侨任务,

不仅撤离621名中国公民,

还帮助15个国家276名外国公民逃离战区,

脱险的外国民众将中国战舰喻为“诺亚方舟”,

十年前的4月23日,金林鹏服役的和平方舟,

在青岛码头参加多国海军活动,

十年后的4月23日,退役3个月的他,

通过手机看见和平方舟参加青岛阅兵,

这名操舵兵的战位永远在驾驶室的中间,

目光紧盯着前方的那一抹深蓝,

操纵着这艘“大白船”踏访51国,

在和平方舟上,老兵不是按年龄,而是按资历,

没去过四五十个国家都不属于老兵。

金林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我的脑海里,始终装着整个世界。”

在每一次远航中,他看见了中国海军的历史性跨越。

出品:姚忆江

导演:郑宇钧

脚本:郑宇钧黄玲

剪辑:郑宇钧江山汪淼

包装:郑海文史强罗辑

音效:黄玲潘寒魏成

字幕:赵子晔丁仪杨冬

南方周末记者 郑宇钧